諸羅樹蛙生態旅遊發展歷程

諸羅樹蛙夜間觀察(夜觀)不等於生態旅遊,夜間觀察如同字面意義,指夜間觀察樹蛙的生態之義,而一旦掛上”生態旅遊”,它便是一種保育手段,且應有一整套管理作為,以夜觀生態賞蛙活動來拉近民眾與樹蛙的距離,進而對樹蛙產生情感,並支持諸羅樹蛙的保育。生態旅遊必須建置在嚴謹的管理制度上,否則活動無法永續經營。因此從107年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許澤宇老師辦理的第一堂解說員陪訓課程開始,至今已邁入第6年,推進進度十分緩慢,因為諸羅樹蛙生態旅遊不同於夜觀,操作嚴謹,不僅要獲得在地人認同,操作更要以在地人為主體,並需建置完整的管理規則。

在完成第一批解說員的訓練後,以上林社區活動中心為試辦基地,南華大學號召學生每人50元的方式,辦理10場共300人的生態小旅行活動,充當解說員的實習對象,並建置從報到、雨鞋借用、一直到竹筍品嚐的完整流程。108年另藉由”縣府教育處的社區踏查計畫”辦理5場次小學親子共學活動,包含大林國小、三和國小、中林國小、及鎮上民眾約150人次的活動,累積解說員經驗值並促進活動服務的流暢度。然而,發展至今每年約有5~10場的夜觀活動,團隊仍不斷在服務流暢度的調整、活動設計、夜觀場地的輪用、保育基金的提撥、在地居民的回饋機制等方面努力蛻變進步,並堅持在有管理的制度下操作嚴謹的生態旅遊。

強化保育效益 降低旅遊影響

夜觀活動是諸羅樹蛙生態旅遊活動主體,在實際操作上考量如何最小化生態旅遊所造成的負面衝擊,讓夜觀賞蛙體驗過程使得生態及棲地的干擾降至最低,透過解說員培訓、賞蛙守則的建立、活動場域輪替使用,減低對環境、生態的影響;此外夜觀活動亦連結農產行銷,透過「飲食」體驗,讓消費者知曉「買消費友善諸羅樹蛙棲地農產便能實踐生態保育的工作」,也就是吃竹筍救樹蛙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活動與在地社區、居民緊密連結,應用上林社區、平林社區、中林國小作為室內解說場地,並聘請在地解說員,活動收入除了提供作為保育基金外,亦對社區與夜觀筍園進行補貼回饋

諸羅樹蛙夜觀管理規則

賞蛙守則

生態旅遊管理框架

夜觀管理共識

專業解說員

許銘坤

荒野保護協會資深解說員/三和里

簡文科

荒野保護協會資深解說員/上林里

蘇榮上

退休筍農/平林里

沈靜菁

退休教師/上林里

黃羿勳

南華大學學生/中坑里

調查與評估

旅遊管理研究

夜觀賞蛙體驗是否成就遊客的保育態度及行為意圖?

許澤宇*、楊惠玲、鄭芷蔚

夜觀諸羅樹蛙體驗活動可成就遊客之保育態度(整體遊客4.31)及負責任環境行為意圖(整體遊客 3.88),顯示生態旅遊可做為生態保育手段說法的有力支持。當進一步以差異檢定檢視人口統計變項變數之表現時,發現年齡較長、已婚、收入較高、非學生身份,保育態度及負責任行為意圖顯著高於其他族群;此外,願付價格高於 100 元的遊客,其保育態度(4.50)、行為意圖(4.06)亦顯著高於願付價格低於 100 的遊客(態度 4.27、意圖 3.83)。從變數之問項來看,暗示若以行銷竹筍為目的之夜觀活動,可以親子體驗共學為主;至於學生族群體驗之夜觀活動,保育行動可以透過活動再設計以喚起學生興趣為主。

永續生態旅遊工作藍圖

諸羅樹蛙生態旅遊的操作,並非只是把遊客帶到現場,進行導覽解說如此而已,未準備周全前,貿然將遊客導入竹園,非但遊客有安全疑慮,可能對樹蛙與農產皆造成威脅。負責任而永續的生態旅遊重要的工作面向,包括旅遊活動的服務設計、旅遊與生態的相關調查、保育基金與在地回饋,以及實質的保育工作。

諸羅樹蛙夜觀注意事項

夜觀防蚊穿著


頭 : 建議戴帽子

衣 : 可著短袖,外加薄外套,或是至活動現場借用袖套。

褲 : 應著長褲,避免短褲與裙子。

腳 : 穿著襪子,以便現場套上襪套。

鞋 : 舒適鞋即可,現場將更換雨鞋。

夜觀竹園注意事項


口  : 保持安靜,你安靜,樹蛙才能放心歌唱。

手  : 手電筒照路就好,觀看樹蛙由解說員以餘光打光,  過強光線與光影晃動都可能造成樹蛙不舒服,轉身離去。

腳 : 避免踩踏竹園黑布,黑布底下是寶貴的竹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