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里山環境生態保育須從小扎根

里山環境生態保育須從小扎根

by CY HSUI

里山環境保育工作需要私人土地所有者的認同與協助

里山一詞源自日文satoyama,指得就是由住家、聚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混和而成的地景,事實上,有人居住,有耕地,也有溪流或山丘,就是典型的淺山環境,這裡是野生動物跟人居住生活的重疊地帶,所以彼此難免就會有互相干擾的情況發生;例如在這個地區,會有野生獼猴、山豬或野鳥或蛙類、蛇類居住,首當其衝影響的,就是農民。常聽到電視報導,野生獼猴入侵農園大快朵頤,農民辛苦工作的成果被這些「沒受過教育」的野生動物損斷,吃完拍拍屁股走人,不僅沒有「付錢」,還拉了一坨屎外加果皮亂扔,豈不令人氣結。事實上,果園或農園對野生動物來說,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過去他們老祖宗的年代,這些淺山地區其實都是低海拔的闊葉林或雜木林,難得有「一整片」成林的果樹在那邊等待他們。可惜的是,生物演化的進程還趕不及人類對淺山的開發,因此彼此的衝突時有可聞。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都一致指出,淺山地區因為有著太多私有土地,所以生態保育的工作則有賴在這些土地上種植「好吃作物」的農民支持。

 

在大林鎮,由於田區裡面住著保育類諸羅樹蛙,據南華大學許澤宇生態旅遊研究室的調查,有近78%的諸羅樹蛙是住在人為墾殖的竹林中。林保署嘉義分署近年導入「諸羅樹蛙棲地友善標章」,經濟誘因提高產品的價值,鼓勵更多農民能採取對諸羅樹蛙友善的種植方法,在策略上是正確的。因為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MacArthur和Wilson的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ography)告訴我們,生態保育重點之一即是棲息地的保育,而「面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大林鎮近1000公頃的竹林面積有機會都採用友善生態種植方法,相信對生態保育有所助益。

保育策略上,在擴大友善種植面積這樣的方向下,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私有土地的地主為何要配合呢?事實上,生態保育工作的責任並不是把問題丟給農民,由農民概括承受,而應該是全民的責任。但通常講到全民的責任,大家的責任,就很容易發生「責任分散」,也就是旁觀者效應。對於保育這樣的公共議題,牽涉到共有資源課題,學理很清楚知道,外部現象必然是會發生,所以公部門有策略的介入,導正被扭曲的市場是方法之一。回到農民的角色,如果只是一味的道德勸說,恐怕不是「管理」的好方法。那麼是什麼樣的農民?什麼因素會使得這些「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會願意投入友善種植?當然,在探討這些問題,有不少研究跟說法,前述所指陳的標章,講得是提供農民產品提高價值,也就是從「經濟誘因」角度來說。事實上,相關文獻也有提到,這或許是方法之一,但一味強調經濟產出,有研究指出,這並非是萬靈丹。

孩童時期與自然體驗的經驗有助成年後的保育,導入負責任的生態旅遊刻不容緩

近來,有不少研究,所探討的是這些投入生態保育,採行友善種植的農民,事實上跟他們在孩童時期的自然經驗以及成年後與大自然的連結有很大的關聯性。Drescher 等人在2022年於Biological Conservation ,生物保護期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他們發現,童年在大自然中的經驗對這些農村土地所有者普遍的與自然的連結感有正面影響;而「自然體驗」可以導致與自然的聯繫的形成。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日益都市化,我們的孩童刻正快速遠離大自然,因此如果在地方上的保育行動,能納入「負責任的生態旅遊」,透過與自然的體驗,將那美好的感動刻印到孩童心理,對未來的保育推動,相信有所助益。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