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夜觀賞蛙的監測與評估

夜觀賞蛙的監測與評估

by CY HSUI

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觀光對遊客有特別的吸引力,然而此類野生動物其族群大小極易受外界的干擾影響,因此可視為敏感性物種。就大林鎮發展竹林諸羅樹蛙生態夜觀來說,對生態環境、社會所可能導致的影響,或在蛙季期間諸羅樹蛙族群分布之監測調查,都是應當審慎面對的課題。

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CBET)監測計畫與評估

PS.資料來源
許澤宇、葉家維,2019,敏感性物種生態旅遊的監測與評估: 以生態賞蛙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 20 (1): 81-96。

就夜觀操作來說,解說員在活動過程除了解說,另需要觀察記錄包含生物、生態、環境、遊客等之參數,並在當天活動結束後予以紀錄備查。而在每次賞蛙活動開始前,則由解說員中推選資深解說員做為召集人,針對前幾次之監測記錄進行討論。討論重點在於了解近日之活動對於環境、生態以及社區所造成之影響,並檢討場域之蛙況,挑選本次活動之「適合」場域。

本著降低對生態之干擾,因此需將「場域輪替使用」策略納入考量。換言之,如果只有一個夜觀「專用區」其實對整體永續發展並不是很適合。

再者,為了連結遊客與友善耕種農民關係,夜觀活動時農地經營者若能到夜觀現場,介紹農作種植方式並了解現場蛙況,將有助於農地(樹蛙棲地)之管理。

事實上,除了定期之監測計畫,每次的夜觀活動,現場的觀察紀錄都是監測的一環。事實上,監測結束後的評估亦屬重要階段。許澤宇等人(2013)指出,若未能將監測數據加以運用解讀,則監測將顯得沒有意義。然綜觀進行 CBET 之社區,亦多無數據評估之概念。

事實上,欲針對數據進行評估,則需先訂定管理目標,過去有不少學者建議可採用可接受改變限度(the limits acceptable of change,簡稱 LAC)之概念,將可接受之改變限度作為目標,一旦改變達到預警值,將調整管理方式或停止活動。

對社區而言,上述這些過程均須大學的陪伴與培力。要記得,生態旅遊的推動,不是只是帶遊客去「體驗賞蛙」這麼簡單而已!!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