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諸羅樹蛙保育行動
里山環境保育工作需要私人土地所有者的認同與協助
里山一詞源自日文satoyama,指得就是由住家、聚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混和而成的地景,事實上,有人居住,有耕地,也有溪流或山丘,就是典型的淺山環境,這裡是野生動物跟人居住生活的重疊地帶,所以彼此難免就會有互相干擾的情況發生;例如在這個地區,會有野生獼猴、山豬或野鳥或蛙類、蛇類居住,首當其衝影響的,就是農民。常聽到電視報導,野生獼猴入侵農園大快朵頤,農民辛苦工作的成果被這些「沒受過教育」的野生動物損斷,吃完拍拍屁股走人,不僅沒有「付錢」,還拉了一坨屎外加果皮亂扔,豈不令人氣結。事實上,果園或農園對野生動物來說,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過去他們老祖宗的年代,這些淺山地區其實都是低海拔的闊葉林或雜木林,難得有「一整片」成林的果樹在那邊等待他們。可惜的是,生物演化的進程還趕不及人類對淺山的開發,因此彼此的衝突時有可聞。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都一致指出,淺山地區因為有著太多私有土地,所以生態保育的工作則有賴在這些土地上種植「好吃作物」的農民支持。
在大林鎮,由於田區裡面住著保育類諸羅樹蛙,據南華大學許澤宇生態旅遊研究室的調查,有近78%的諸羅樹蛙是住在人為墾殖的竹林中。林保署嘉義分署近年導入「諸羅樹蛙棲地友善標章」,以經濟誘因提高產品的價值,鼓勵更多農民能採取對諸羅樹蛙友善的種植方法,在策略上是正確的。因為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MacArthur和Wilson的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ography)告訴我們,生態保育重點之一即是棲息地的保育,而「面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大林鎮近1000公頃的竹林面積有機會都採用友善生態種植方法,相信對生態保育有所助益。
保育策略上,在擴大友善種植面積這樣的方向下,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私有土地的地主為何要配合呢?事實上,生態保育工作的責任並不是把問題丟給農民,由農民概括承受,而應該是全民的責任。但通常講到全民的責任,大家的責任,就很容易發生「責任分散」,也就是旁觀者效應。對於保育這樣的公共議題,牽涉到共有資源課題,學理很清楚知道,外部現象必然是會發生,所以公部門有策略的介入,導正被扭曲的市場是方法之一。回到農民的角色,如果只是一味的道德勸說,恐怕不是「管理」的好方法。那麼是什麼樣的農民?什麼因素會使得這些「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會願意投入友善種植?當然,在探討這些問題,有不少研究跟說法,前述所指陳的標章,講得是提供農民產品提高價值,也就是從「經濟誘因」角度來說。事實上,相關文獻也有提到,這或許是方法之一,但一味強調經濟產出,有研究指出,這並非是萬靈丹。
孩童時期與自然體驗的經驗有助成年後的保育,導入負責任的生態旅遊刻不容緩
近來,有不少研究,所探討的是這些投入生態保育,採行友善種植的農民,事實上跟他們在孩童時期的自然經驗以及成年後與大自然的連結有很大的關聯性。Drescher 等人在2022年於Biological Conservation ,生物保護期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他們發現,童年在大自然中的經驗對這些農村土地所有者普遍的與自然的連結感有正面影響;而「自然體驗」可以導致與自然的聯繫的形成。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日益都市化,我們的孩童刻正快速遠離大自然,因此如果在地方上的保育行動,能納入「負責任的生態旅遊」,透過與自然的體驗,將那美好的感動刻印到孩童心理,對未來的保育推動,相信有所助益。
綠色保育標章是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所推動,推廣以友善自然的方法耕種,其認證類別可選擇以特定類別物種或特定棲地營造,共有七大類 : 保育類動物、稀有性物種、紀念性物種、指標性物種、水域棲地、陸域棲地、多樣化棲地環境。
農會推廣股林嘉振先生的自家筍園,便是取得綠色保育標章的大林在地代表之一,其實除了綠色保育標章,他的筍園也取得林保署友善諸羅樹蛙棲地標章,堪稱雙冠王! 除了他之外,林勝瑋的林爸優質農產、蘇家昌的家昌筍園、蔡盈堡、許耘嘉、謝汶勳等農友,也都同樣是有保育樹蛙的筍園雙冠王認證喔!
除了筍園的認證之外,大林鎮尚有以其他作物取得認證者 : 蘇明炎的漿果類作物(保育諸羅樹蛙)、林添露護生農場漿果類作物(多樣化棲地)、簡家盛的米與漿果類作物(多樣化棲地)、簡文科的田彎彎農場黃梔子等多樣化作物(多樣化棲地)。
截至2024年5月31日,大林鎮共有11位農友的農園取得綠色保育標章。

什麼是諸羅樹蛙友善棲地呢? 雖然諸羅樹蛙多數住在竹林裡,但並非有竹林就有蛙喔!
想要保育諸羅樹蛙,要先保育牠們的棲地,為了營造諸羅樹蛙喜愛的棲地,以及有助於牠們順利繁衍下一代的環境,林保署嘉義分署自107年起,便透過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及2、3位農友開始嘗試建置樹蛙友善棲地,友善棲地具有4個管理原則,包括 :
維持林下落葉層,提供諸羅樹蛙合適的產卵環境。
維持竹林鬱閉度,讓諸羅樹蛙更容易在竹子間移動。
定期灌溉或挖鑿水池,維持足夠的積水區域讓諸羅樹蛙繁殖,讓蝌蚪長成小青蛙。
調整竹林翻新頻率或方式,降低干擾頻度或留下部分竹林作為諸羅樹蛙們的避難所。
111年首年度推動「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的認證,便有12位農友取得標章。 112年再增加12位,截至112年,共有24位農友取得「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

維持林下落葉層

維持竹林鬱閉度

定期灌溉或挖鑿水池
4/16日在前站的南華大學駐地工作站所舉辦的會議,將以『諸羅樹蛙保育行動』作為主軸,生態旅遊的管理討論只是其中之一。根據去年(112年) 7/5於南華大學舉辦的共識會議,在夜觀方面的討論做進一步的跨社區合作研討,感謝夥伴們的參與。
會議初步結論,有共識的部分在於目前夜觀諸羅樹蛙活動暫時還是保育基金的唯一來源,然而考量單一單位要權責負責夜觀活動,尚不夠成熟,且有人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朝向跨社區聯合辦理之方向推進,並考量採取室內解說與竹林解說由不同解說員帶領,室內解說可由社區解說員經解說內容訓練後進行,而竹林解說涉及找蛙技術,仍由資深諸羅樹蛙解說夥伴來帶領。



Older Posts